• 收藏本站
  • 南宁学院首页
首页 >> 规章制度 >> 教学建设 >> 正文

南宁学院本科教学主要环节质量标准

发布者: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17-12-17

南宁学院本科教学主要环节质量标准(试行)

南院教〔201763

 

为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提升教学质量,完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依据教育学科相关理论和学校教学工作实际,制定本标准。本标准包括备课、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训教学、课程设计、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考核、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主要环节。

一、制定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意义

(一)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制定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目的在于规范教学行为,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教学质量标准是检查和规范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

(三)教学质量标准是教学管理部门进行教学检查和指导的重要依据。

二、主要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及质量标准

(一)备课环节质量标准

备课是教学过程的起始环节,是教师在课堂讲授之前进行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备课内容包括钻研课程大纲,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内容作教法上的处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规划教学活动。备课环节主要包括把握大纲、钻研教材、搜集教学资料、编制教学进度表、设计教案(撰写讲稿)、开发课件、准备教具、实验预做等工作。

1.备课基本要求

1)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相结合、个体关注与整体培养相统一,努力提高备课的全面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2)坚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注重备学生、备方法,利用一切有效手段,激发、维持、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

3)广泛搜集相关教学资料,尤其是网络教学资源和行业企业有关实际案例,了解本学科专业前沿发展动态,注意吸收新思想、新信息,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不断充实、优化讲授内容。

2.备课环节质量标准

一级指标

二级

指标

质量标准

1.备学生

1.1 知识和能力结构

1.结合生源构成与已学课程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2.根据学生上课、作业与实践活动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能力结构以及个体差异。3.立足因材施教,强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方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2 学习要求

1.注重搜集学生的学习疑点、难点问题和对教学的意见等相关信息。2.根据收集的信息和课程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学习状况,及时恰当地设计或修改教学方案。3.精心配置有利于学生融会贯通知识、提高能力的练习题与思考题。

2.备内容

2.1 钻研教学大纲

1.研读专业培养方案,明确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2.吃透教学大纲,明确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和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以及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3.了解先修课的教学情况以及后续课的安排,及时向教研室和院(部)分管领导反映发现的问题,共同研究解决办法,处理好课程之间的衔接,避免脱节或重复。

2.2 钻研教材教参

1.熟悉本教材的知识结构,把握教材的重点章节和各章节的重点、难点。2.了解插图的构思及意义、练习的安排与解答等,有针对性地拓展备课内容。3.能够深入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和思想提高的潜在因素,寓于讲稿之中。

2.3 准备教学资料

1.能够广泛阅读有关教学参考资料,并能结合教材的不足向学生推荐学习参考书。2.能够针对所授课程的内容,广泛搜集典型案例和工程案例,并融入教学内容之中。

3.备方法

3.3 教学手段

1.根据学科专业特点,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合理有效的、多样化的教学手段。2.结合信息化时代学生的学习特点,积极利用网络教学平台、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自主开发教学软件或CAI课件。3.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提升教学信息化水平。

3.4 教学方法

1.合理采用讲授与自学、讨论与交流、指导与研究、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及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信息化教学形式。2.注意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3.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如“体验式”、“参与式”、“探究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鼓励教学方法的创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踊跃参与教学实践,从而培养学生认知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备结构

4.1 进度安排

1.根据教学内容与要求,合理分配课时,科学安排进度,认真编制教学进度表。2.进度表各项目内容填写完整、规范,表述清楚3.度表在学期开学前一周编制完成。

4.教研室主任和二级学院(部学负)教责人认真审核进度表并签字确认。

4.2 教学步骤

能够结合讲授内容合理安排教学步骤,对学生预习、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复习巩固、课末小结等有精心的构思,做到有条不紊、环环相扣、严谨有序。

4.3 时间分配

能够根据不同内容、不同要求及重要性,科学划分教学时数,同时结合讲授内容合理安排每次课的时间进程,做到内容紧凑,时间分配科学。

4.4 教学组织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重点难点突出,师生双边活动安排适当,计划周密科学,能够联系生产实际、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做到教书育人。板书设计合理。

4.5 教案编写

1.依据教学大纲,科学设计,精心安排。2.符合教学要求与教学实际,体现教学改革方向与教学创新要求。3.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内容安排详细,重点、难点突出,条理清晰;教学时间安排合理。4.兼顾普及与提高,吸收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反映学科及课程的前沿学术动态。5.根据学科专业特点,规范、统一形式。

5.备教辅

5.1 教具器材

熟悉常用教具器材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教案设计中明确上课演示要用到的教具和器材名称。

备注

对于进行教学改革不适用本标准的,其质量标准参照改革方案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执行。

(二)理论教学环节质量标准

理论教学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理论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做到目标明确、内容正确、重点突出、条理清晰、方法恰当、气氛活跃、组织有序,使学生获得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并有机融入社会责任感、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理论教学基本要求

1)教学准备充分,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科学,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方法合理,重视教学改革,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注重因材施教,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

3)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自由探究的意识,突出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

4)注重课堂管理,教学活动有序,积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和教学环境。

5)使用普通话,发音准确,表达清晰,逻辑性强。

2.理论教学质量标准

一级

指标

二级

指标

质量标准

1.上课

1.1 教书育人

1.政治方向坚定,严格要求学生,关心学生成长、成才。2.挖掘课程资源,有机融合社会责任感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风端正,为人师表。

1.2 教学态度

1.按时上、下课,不随意调课、停课,上课铃响前教师提前准备好教具或打开多媒体设备调整到位。2.尊重学生,治学严谨。3.讲课认真有热情,仪表庄重,教态自然,精神饱满;对学生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严抓严管,课堂秩序良好。4.答疑解惑耐心细致。5.注意与学生沟通,吸纳同行、专家意见,积极改进教学。

1.3 教学内容

1.教学目标及任务明确,进度适宜。2.教学授课内容符合教学大纲,切合教学目标,内容设计体现“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或评价”等层次,并按照层次设计课堂活动及案例帮助实现目标。3.课堂内容导入、讲解、总结等环节完整,教学环节时间分配合理。4.观点正确,表述清楚,逻辑性强。5.内容充实,结构合理,重点突出。5.案例、活动、讨论等内容能紧密结合行业动态,注意介绍本学科研究和发展动态。

1.4 教学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启发思维。2.采用灵活多样的且与课程内容适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采用CDIO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项目式教学/模拟仿真教学/基于工作场所的教学等。3.实现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4.课堂讲解、提问、活动或练习等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5.有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6.板书布局合理,层次清晰,作图规范;或多媒体课件制作逻辑清晰,图文并茂,多媒体教学效果好。

1.5 教学效果

1.学生理解或掌握教学内容。2.学生相关能力得到培养或提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全面发展,学生满意度高。3.完成教学目标与任务。

2.课外 辅导

2.1 态度

1.教师对待辅导和答疑认识正确,态度端正。2.辅导和答疑认真。

2.2 时间

合理安排一定时间进行辅导答疑,可采用集中辅导、电话答疑、电子邮件、QQ在线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

2.3 方式

1.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集体辅导和个别答疑,引导学生主动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辅导方式多样化,积极采用信息化手段。

3.作业与练习

3.1 态度

1.教师态度:态度端正,明确作业与练习的目的,十分重视作业与练习教学环节;根据课程的性质与特点,为学生开列必读书目,要求学生作读书笔记、资料卡片等。2.学生态度:明确作业与练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真对待作业与练习。

3.2 设计

1.内容全面,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注重基本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培养。2.类型全面,形式多样,除书面作业外,有一定的阅读、讨论、实验、操作、调研和社会实践等,突出重点和难点,侧重知识应用能力训练。

3.3 布置

1.布置作业能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相呼应,循序渐进、难易适度。2.每门课程均应依据其性质布置相应的作业量,数量适量,次数恰当,以能达到训练目的为度。3.对学生的作业与练习应达到的标准和完成的时间提出明确要求。

3.4 批改

1.根据教学实际和教学需要,批改书面作业;对学生作业一般应全收全批(学生自行增做的作业可不批改或酌情批改);作业量大的课程,可适当减少批改量(由各院(部)做出具体规定),但不得少于1/22.批改认真、仔细、及时,注明成绩和批改日,成绩评定客观、公正,能充分体现教师的责任心。3. 教师对学生上交作业情况要作记载。不按时上交作业的次数达1/3以上(含1/3)者,不安排考试,必须重修。4.作业成绩按照一定比例纳入平时成绩。

3.5 评析

1.适时进行认真总结和讲评,能对学生作业中共性的错误进行纠正,并能对学生不同的思路进行总结。2.针对突出的共性问题,调整教学设计,修改教案。

备注

对于进行教学改革不适用本标准的,其质量标准参照改革方案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执行。

(三)实验教学环节质量标准

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巩固和加深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培养独立获取与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独立进行科学实验研究的能力与严谨的科学态度。

1.实验教学基本要求

1)实验主讲教师由实验教师或双师双能型教师担任,能够统筹、协调和指导各教学环节的工作。

2)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程有科学、规范的大纲,对实验的作用、基本要求、学生要掌握的实验技术与基本技能、实验项目的选定、采用的教材或实验指导书及考核方法等作出明确规定。未独立开设的实验课,课程教学大纲须包含实验教学大纲。

3)严格执行教学大纲,不得随意更改实验项目。

4)注重吸纳学科研究和教学改革新成果,不断更新实验内容,改革实验方法,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2.实验教学质量标准

一级

指标

二级指标

质量标准

1.实验

准备

1.1 教学材料

1.教学资料齐全,填写完整规范。2.实验教学大纲符合课程目标和教学对象实际情况,体现教学改革要求。3.根据大纲和实验特点,选定或编写高质量实验教材和实验指导书。4.教案编写科学、详细。5.实验课表和实验教学安排表制定及时,实验教学安排科学、规范、合理,实验开出率达到90%以上。

1.2 实验

试做、预做

1.新开课教师授课前须进行试做,按对学生的实验要求测定数据、处理数据,写出实验报告。2.教师开课前做好实验教学准备,熟悉仪器设备性能和操作规范。

1.3 仪器设备

1.仪器设备完好率达90%以上,满足实验要求。2.实验耗材充足,保证实验顺利进行。3.仪器设备管理规范严格,利用率高。

1.4实 验环境

1. 仪器设备与水、电、气布局合理、规范。2.实验室通风、照明、温湿度控制等设备完好。3.实验室防火、防盗等设备齐全,安全措施到位,实验室整洁卫生。

4.管理制度与操作规程上墙。

2.实验

过程

2.1 实验预习

1.教师布置实验预习任务。2.学生认真完成实验预习。

2.2 教学态度

1.尊重学生,治学严谨。2.讲课有热情,精神饱满;对学生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严抓严管,课堂秩序良好。

2.2 教学内容

1.实验内容设计合理。2.教学目标和实验内容符合实验实训指导书或授课计划、课程大纲的要求。3.实验方案合理,目的明确。4.实验项目安排有序。5.教师讲解清晰,示范操作准确、规范。6.逐步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所占比例。

2.3 教学方法

1.善于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主动思考、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2.积极推进实验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灵活、得当。3.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鼓励学生探索,注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创新能力。

2.4 实验指导

1.实验指导得当;实验原理、操作规程阐述清楚。

2.示范操作熟练、规范。3.结合实验内容提出启发性问题,调动学生思维,增加实验课堂的互动。4.注意观察实验学生的操作情况,及时、耐心地解决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5.认真记录、评定学生操作情况。6.做好实验数据检查工作,并在学生实验原始记录上签字。7.不随意离开实验室。

2.5 组织管理

1.按照培养方案完成教学任务,实验开出率≥90%2.学生分组方式与分组人数合理。3.实验课堂管理规范、有序,安全无事故。4.设备仪器维护情况良好。5.学生严格遵守实验室管理制度。6.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面向学生开放实验室。

2.6教学效果

1.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达到实验教学目标。2.学生理解或掌握教学内容。3.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得到有效锻炼。

3.实验报告

3.1报告要求

1.由学生本人撰写。2.格式、内容符合要求,整体质量高。3.含有一定量的分析和讨论内容。

3.2报告批改

1.根据教学实际和需要,批改实验报告。2.批改认真、仔细,无错漏,指出存在的问题并给予纠正,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3.评分合理,客观公正。4.针对实验报告中发现的问题,不断改进实验教学。

4.实验考核

4.1内容方式

1.考核内容符合大纲要求,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考核为主。2.考核方式灵活多样,以操作为主。3.注重检测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2成绩评定

1.有科学的成绩评定依据和评分办法。2.注重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3.考核结果能真实反映学生实验能力与态度。4.未独立设课的,实验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占一定比例;独立设课的,要将平时实验、实训、上机的成绩,根据大纲规定按比例计入课程总成绩。

备注

对于进行教学改革不适用本标准的,其质量标准参照改革方案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执行。

(四)实训教学环节质量标准

实训教学是以职业技能训练为目的,以强化学生某一方面技能为目标的主要教学环节。

1.实训教学基本要求

1)重视实训教学,努力创造条件,使每个参加实训的学生能够亲自操作。

2)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设置实训教学,写入人才培养方案,严格实施。

3)整周安排的实训,按一门独立开设课程对待,进行课程考核,并给予相应成绩。

4)实训内容可以由一个或多个项目(生产任务)组成,要注意吸纳生产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逐步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训。

5)实训教学依据实训大纲和实训指导书要求进行,不得随意改变实训要求和内容。

6)指导教师原则上由双师双能型教师或符合双师双能型认定标准的教师担任,熟悉实验教材或指导书。

2.实训教学质量标准

 

 

一级

指标

二级指标

质量标准

1.实训准备

1.1 教学材料

1.实训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及其配套制度健全。2.实训教学大纲符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能力训练要求。3.根据实训教学大纲选用或编写实训教材与实训指导书。

1.2 计划安排

1.依据实训大纲安排实训项目,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训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2.根据专业特点,安排一定数量的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训项目。3.组织召开实训教学动员会(含安全教育)

1.3 条件保障

1.所需场地、仪器、设备、材料准备充分,满足实训要求。2.校外实训交通、食宿、安全、卫生条件有保障。

1.4 师资力量

指导教师为双师型教师。

2.实训过程

2.1 实训指导

1.有完整的教案,实训内容安排科学合理,符合大纲要求。2.理论讲授条理清晰、概念准确、重点突出,示范操作熟练、规范。3.注重纠正学生不规范动作,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操作技能。4.及时查阅学生实训日志,评阅学生实训报告。

2.2 实训组织

1.实训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落实到位,实训学时饱满。2.教学组织严密,环节紧凑、衔接性好,时间分配合理。3.学生态度端正,遵守纪律;操作规范,记录系统认真。4.无安全事故发生。

3.考核总结

3.1 实训报告

1.学生完成并上交一份实训报告。2.实训报告记载规范详实,系统性强;数据真实完整,图样清晰。3.实训报告成绩评定合理,按一定比例计入实训考核总评成绩。

3.2 实训考核

1.考核内容符合教学目标,突出职业岗位能力考核。2.有科学的成绩评定依据和评分办法。3.考核方式灵活多样,注重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4.考核成绩真实反映学生实训能力与态度。

3.3 实训总结

1.实训总结认真,有经验总结,有意见或建议,有整改措施。

3.4 资料归档

1.二级学院(部)按照要求收集、整理各种实训教学资料。2.实训教学资料及时归档。

备注

对于进行教学改革不适用本标准的,其质量标准参照改革方案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执行。

(五)课程设计教学环节质量标准

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运用本课程及有关课程的理论和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运算、制图、编程和使用技术资料能力的重要环节。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自己动手,结合某一专题独立地展开设计与实验。通过课程设计训练,使学生掌握课程设计的主要程序和方法,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创新开拓精神。

1.课程设计基本要求

1)课程大纲中有明确规定,时间安排列入教学进度表,内容和时间不得随意变动。

2)有一支人数充足、结构合理的主讲教师队伍担任指导教师。

3)课程设计目标和要求明确,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能力培养。

4)成绩评定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综合运用能力评价。

2.课程设计教学质量标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质量标准

1.课程设计准备

1.1 教学材料

1.课程设计管理制度科学、规范。2.教学文件(包括大纲、任务书、指导书与参考资料等)齐全。3.教学大纲、指导书符合实践教学基本要求。4.任务书设计科学、合理、规范、完整,符合实践教学基本要求。5.参考资料满足教学需要。

1.2 教学条件

1.仪器设备、场地、经费等条件满足课程设计教学要求。2.文献资料充足,满足课程设计教学需要。

1.3 师资力量

指导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科研水平。

2.课程设计实施

2.1 选题要求

1.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本门课程教学要求,能结合生产、科研、管理、社会工作等实际,使学生得到较为全面的综合训练。2.题目的难度和工作量适合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状况,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经过努力能够完成。3.选题经教研室主任审定同意后方可执行。

2.2 教师指导

1.认真负责,严格要求,精心指导。2.采用启发方式,对难点和关键性问题给予必要的指导,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设计技能,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3.认真、规范、完整填写任务书。

2.3 学生学习

1.熟悉课程设计基本要求,学习态度积极主动。2.绝大多数学生按进度要求独立完成全部工作量。3.课程设计必须做到图纸符合要求,计算准确,说明书字迹工整、文字通顺、简明扼要。

2.4 成绩评定

1.有科学、规范的评分标准。2.侧重考查学生完成设计的方法、重要细节和创新点,以及创新思维能力、思想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创意表现能力等。3.成绩评定严肃、认真、科学、公正。

2.5 总结

1.二级学院(部)认真总结课程设计工作,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2.总结材料齐全、规范,并及时归档。

3.课程设计效果

3.1 设计质量

1.课程设计说明书思路清晰,表达清晰,行文、图纸、图表等规范。2.课程设计成果质量符合任务书要求。

3.2 能力水平

1.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与设计、实践能力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

3.3 创新性

部分学生能综合运用知识进行创新性设计,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备注

对于进行教学改革不适用本标准的,其质量标准参照改革方案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执行。

(六)实习教学环节质量标准

实习是指列入教学计划的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认识实习、课程实习、专业实习、企业实习和毕业实习,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途径。通过实习,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理论知识,增强感性认识,在实践中提高能力。

1.实习教学基本要求

1)建设有专业对口、相对稳定、数量充足的实习基地,二级学院(部)各专业至少建有1个固定的实习基地,满足实习的需要。

2)加强与实习基地的联系与沟通,充分发挥实习基地在专业实习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保障与提高专业实习教学质量。

3)根据专业实习的特点与实际需要,合理采用集中实习、分散实习或两者结合的方式。采用分散实习的,要切实加强学生实习过程的监控与实习考核,确保实习效果。

①集中实习:集中实习是由实习指导教师带队,在指定的实验基地、实习场所或区域进行的实习。

②分散实习:分散实习是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按照双方协定要求,在接受实习单位指导教师的领导和安排下进行的实习。

4)专业实习指导教师一般由双能型教师或符合双能型认定标准的教师担任。

5)通过实习,让学生了解行业企业与实务部门的组织和管理知识,学习在职人员的优秀品质和敬业精神,培养专业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2.实习教学质量标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质量标准

1.实习

准备

1.1 教学材料

1.实习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及其配套制度健全。2.实习教学大纲、指导书、任务书等齐备。3.实习教学大纲、指导书符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凸显专业能力训练要求。4.任务书设计科学、合理、规范、完整。

1.2 计划安排

1.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实习教学大纲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实习计划和实施方案。2.实习计划任务明确,措施明晰,针对性和操作性强。3.实习内容充实,学生能在生产、管理、服务、科研一线得到充分锻炼。4.组织召开实习教学动员会,让学生明确实习内容、任务、目标及相关要求,进行安全教育和纪律教育。

1.3 实习基地

1.基地稳定,数量、条件等满足实习需要,二级学院(部)各专业至少建有1个固定的实习基地。2.基地运行、管理的规章制度齐全,对学校和实习基地的权利义务有明确规定。

2.实习

指导

2.1 指导准备

1.教师提前到实习基地了解情况,掌握实习基地生产、管理的具体状况和对专业实习的要求。2.组织管理安排得当,责任到位。3.认真、规范、完整填写任务书。

2.2 指导活动

1.教师严格执行实习方案,不随意离开指导岗位。2.注重与实习基地的联系,积极配合完成实习指导工作。3.严格要求学生,及时了解实习情况,认真提出指导意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4.切实关心学生的思想和生活。

2.3 基地指导

1.基地有专门培训部门,并安排经验丰富人员参与实习指导。2. 基地指导教师与学校派出的指导教师密切配合,积极主动地做好有关介绍、讲座和指导工作。

3.学生

实习

3.1 实习纪律

1.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和有关法律法规。2.严格遵守实习纪律和实习基地的规章制度,不得擅自离开实习岗位。3.尊重实习基地指导教师,虚心听取指导意见。4.团队合作意识强,合作效果明显。

3.2 实习手册

1.由学生本人填写。2. 内容详实,数据正确,图表清晰,系统性强。3.书写工整规范。

4.成绩评定与实习总结

4.1 考核与

成绩

1.有科学规范的成绩评定办法和标准。2.学校指导教师评定与基地指导教师评定相结合,定性评定与定量评定相结合。3.以能力考核为主,兼顾实习效果与实习态度。4.成绩评定公平、公正、透明。

4.2 实习总结

1.实习学生完成实习小结,由学校指导教师与基地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后上交所在院(部)存档。2.学校实习指导教师提交实习指导总结,重在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意见,以改进实习工作。3.二院(部)召开实习总结会议,交流典型经验,形成总结材料,提交教务处备案。

4.3 资料归档

1.院(部)按照要求收集、整理各种实习教学资料。2.实习教学资料及时归档。

备注

对于进行教学改革不适用本标准的,其质量标准参照改革方案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执行。

(七)社会实践教学环节质量标准

社会实践是人才培养方案中一门独立的集中实践环节,旨在加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培养和训练学生认识、观察社会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并为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实际工作打下基础。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

1.社会实践基本要求

1)每个本科生在学校期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累计不少于4周,每年至少开1周。

2)每年安排一周,大一至大三在暑假进行,大四在寒假进行。每个学生至少参加一次社会调查,撰写一篇调查报告。

3)社会实践工作由学校学工处负责,各二级学院(部)具体实施,有计划地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2.社会实践教学质量标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质量标准

1.前期

准备

1.1 实践计划

1.校级制定有明确的社会实践教学大纲。2.各学院(专业)制订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年度计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计划和实施方案,其内容要尽可能与专业学习相结合。3.组织召开实践教学动员会,学生明确社会实践内容、任务、目标及相关要求。4.安全教育和纪律教育到位。

2.指导

2.1 指导教师选派

各二级学院(部)应选派工作态度认真,专业知识丰富,熟悉教学情况的教师担任社会实践的指导教师。

2.2 指导工作

1.根据社会实践工作的具体要求和安排,制定详细工作计划。2.确定选题,对学生社会实践全过程进行指导,解决社会实践中的有关问题。3.指导学生制订写作计划,检查写作提纲,审阅学生写作初稿,提出具体修改意见。指导学生进行文献检索,推荐参考书目和资料并指导阅读。4.针对学生社会实践全过程表现写出具体准确的评语,并给出初评成绩。

3.成绩

3.1 实践报告

1.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应独立完成社会实践报告。报告内容包括:社会实践题目、参加时间、地点、方式、内容、过程、发现的问题、结论、效果和体会等。2.社会实践报告文字材料本科生不少于3000字。3.凡字数不足、内容不全、未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未提交反映社会实践成果的文字材料、社会实践报告抄袭造假者,按不及格处理。

3.2 成绩评定

1.成绩评定采用两级制,即合格和不合格。2.成绩评定依据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效果、撰写文字材料、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水平,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实践单位的反馈意见,由指导教师据实评出后由二级学院(部)审查,最终确定成绩。3.成绩不合格者,不能取得相应的学分数,并且由学生所在二级学院(部)重新安排其社会实践直至成绩合格为止。4.由指导教师负责成绩录入,学校团委对成绩进行汇总审核。5. 对成绩优异者给予表彰或奖励。

4.总结

归档

4.2 实践总结

指导教师提交实践指导总结。

4.3 资料归档

1.院(部)按照要求收集、整理各种实践教学资料。2.实践教学资料及时归档。

备注

对于进行教学改革不适用本标准的,其质量标准参照改革方案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执行。

(八)课程考核环节质量标准

课程考核是检查学生学业情况的主要方式,也是检查教与学效果的重要方法,目的是对学生的学习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引导其明确学习的方向,适应学科课程的特点,同时帮助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与不足,改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1.课程考核基本要求

1)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都必须进行考核;学生必须按规定参加所有课程的考核,考核成绩合格才能取得相应的学分。

2)充分体现能力考核取向,提升学生知识运用能力。

3)依据课程性质,合理安排考核方式,积极探索开卷考核、口试,或在线考核、课程设计(论文)、实践操作等多样化考核方式;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创新导向、能力取向和综合素质考核,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考核结果反哺教学,根据考核结果科学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进程,促进教学良性循环。

5)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考试观,严格遵守考试纪律。

2.课程考核质量标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质量标准

1.考核

组织

1.1 考务

管理

1.教务处和二级学院(部)有专职人员负责考务管理工作,岗位职责明确。2.考核日程安排具体,符合教学进程。3.试题安全保密工作到位,无泄密现象发生。

1.2 考核

方式

1.严格执行培养方案规定,不得随意变更课程考核性质;2.根据课程特点、考核性质和教学实际,以客观、准确检测学生知识、能力或综合素质水平为原则,合理安排多样化的考核方式。3.逐步提高开卷、口试,或在线考核、课程设计(论文)、实践操作等开放式考核方式的比例。

2.命题

2.1 知识

内容

1.命题符合教学大纲要求,以大纲为依据,反映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内容正确;各单元(章)教学内容的考查分值与教学大纲规定的学时比例相当,知识覆盖宽。2.题目难度符合教学目标要求。3.题目内容的抽样代表性好,测试效度高。

2.2 目标

层次及题型要求

题量适宜、分量适中,符合课程性质特点及课程教学目标的层级要求,既有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考题,又有测试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考题,题目的实测能力与题型应与目标层级一致,无异化或弱化现象发生:1.采用闭卷考核的,题型多样灵活,每份试卷不少于四种,且记忆、理解、应用、分析与综合类题型分布合理;知识运用与能力考查题分值不少于60%2.采用开卷、口试形式考核的,以理解、应用、分析与综合类题型为主,开卷考试的试题答案不应含有可从教材或其它允许携带的资料上直接抄录的内容。3.采用实践操作等方式考核的,以综合实践类题型为主。

2.3 评分

标准

有详细的评分标准和参考答案。参考答案科学,客观题答案明确具体,主观题答题评分要点明晰。评分标准正确无误。

2.4 试卷

编制

题型编排合理,答题说明清楚,有利于学生作答;图表符号清晰,卷面格式规范。

2.5 AB

试卷

1.AB试卷内容构成比例一致,题型、题量及分值相同,试卷和题目难度相当。2.AB试卷内容重复率不超过学校规定标准(15%)。3.与近三年的考试试卷内容重复试题不超过学校规定标准(20%)。

2.6 命题

审核

1.命题主体与方式多样化,实行教研室和二级学院(部)审查制度,审查内容包括考试、考查试题以及评分标准。二级学院(部)领导、教研室主任/专业负责人认真履行审签手续,无“走过场”现象发生。2.在线考核由教研室根据课程特点和考核需要拟定随机命题规则,并经二级学院(部)审定。

3.考核

过程

3.1 闭卷

考核

1.有具体、明确的考场规则,考前传达到每位考生。2.考生横向座位间隔1个或1个以上;纵向座位排列整齐。3.30-100人考场的主、监考教师不少于2位,100人以上考场的主、监考教师不少于3位。4.监考人员责任心强,严格执行考试管理制度和考场规则,提前15分钟到场,做好考前工作:清点考生人数,强调考试纪律,检查学生证件;监考教师监控质量,无聊天、阅读、抽烟、背对学生坐在座位上、使用通讯设备以及擅离岗位等现象;考试结束后按时、有序收卷,现场纪律良好。5.巡考制度健全,校院两级均有巡考安排,全过程监控,及时发现和妥善处理考核过程中出现的问题。6.学生未携带非考试必需品进场,学生携带有效证件。7.考场自始至终安静,纪律状况优良,无舞弊和其它违纪现象发生。

3.2 在线

考核

1.有具体、明确的考核规则,考前传达到每位考生。2.严格执行考核规则,按规定的时间和时长完成考核工作。3.在线命题教师至少两人,严格按照命题规则随机命题。4.在线评分及时、准确。

3.3 其它

考核

1.有具体、明确的考核规则,考前传达到每位考生。2.严格执行考核规则,按规定的时间和时长完成考核工作。3.根据需要,安排监考教师(监考要求同“闭卷考核”)。4.注重过程监控,保证考生独立自主完成考核。

4.成绩

评定

4.1 平时

成绩

1.注重形成性评价,平时考核制度完善。2.平时成绩判定有依据,能客观、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收获。3.平时成绩按规定的比例计入总评成绩。

4.2 考核

评分

1.根据考核方式与实际情况,由二级学院(部)研究决定合理采用个人评阅、集体评阅、流水评阅、计算机阅卷等方式。2.严格按照评分标准及时评分,不随意更改评分标准。3.实践操作类考核,注重操作过程评分与操作结果评分结合。4.评分客观公正,如有改动须由责任人签名确认。5.卷面评分须复核。6. 课程考核成绩评定一般采用百分制或等级制,考试课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满60分为及格,以分数记载成绩;考查课成绩评定可以采用百分制或等级制,满60分或“及格”为通过,以通过或不通过记载成绩;实践类教学环节成绩可以按照等级制打分。录入系统时“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及对应的ABCDF应转化为百分制记载。

4.3 成绩

录入

1.按规定时间和要求录入成绩。2.成绩录入准确无误。

5.分析

归档

5.1 考核

分析

1.任课教师对考核结果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考核分析,认真填写考核分析表。2.能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答题情况,从教、学、考三个方面进行科学分析;存在问题表述明确,成因剖析准确,考试评价依据正确,教学效果诊断符合实际。3.提出具有针对性、操作性的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或教学条件的整改性举措。

5.2 装订

归档

1.课程考核材料按照学校规定装订或以电子文件形式归档。2.考核材料完整齐全、装订规范。3.二级学院(部)领导、教研室主任或专业负责审签认真,评价客观全面,手续履行完整。4.装订好的考核材料统一交所在二级学院(部)归档,按学校规定年限保存。

备注

对于进行教学改革不适用本标准的,其质量标准参照改革方案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执行。

(九)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质量标准

毕业设计(论文)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综合性实践环节,也是检测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毕业设计(论文)包括指导教师选聘、命题(选题)、教学任务分组、下达任务书、开题报告、过程指导、答辩和成绩评定等环节。

1.毕业设计(论文)基本要求

1)严格把好选题关,可以在以下方面确定选题:新领域、新技术、新理论的综述和探索;已有理论或技术的拓展;已有理论、假说或技术的新颖论证;已有理论或技术在新领域中的综合运用;生产一线具体问题的实际解决;社会生活、经济建设、文化教育等方面实际问题和热点问题的分析解决等。

2)注重与生产、科研以及社会实践相结合,强调真题真做,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踏实肯干、团结合作的精神。

3)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深化毕业设计(论文)改革,创新毕业设计(论文)的写作形式,如采用调查报告、文学艺术作品、产品设计、工程设计等;改革必须以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设计(论文)质量为目的,坚持以学生为本,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4)加强过程管理,强化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全程化指导,建立起教、学、管、评的联动机制,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过程的实施有效的质量监控,确保毕业设计(论文)的毕业要求的达成以及培养目标的实现。

2.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标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质量标准

1.管理组织与计

划方案

 

1.1 管理组织

各二级学院成立有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组织,制定相应的岗位职责,并定期开展相关指导工作。

1.2 工作计划

1.管理制度科学、规范;2.各学院根据专业培养方案、毕业论设计(论文)教学大纲,结合专业教学实际,制定各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计划。3.进程安排合理,人员落实到位,分工具体明确。4.工作措施明确,可操作性强。5.向师生开展围绕学术论文写作方法、选题要求、论文格式、论文答辩等专题培训讲座或动员会。

1.3 导师配备

1.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有一定的科研工作背景和实践经验,有较高的学术理论水平和较强的业务能力,在学术和实践方面有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双师双能型”教师优先担任指导教师。2.有一定数量的来自行业企业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参与指导。3.每位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不得超过8人。

1.4 条件保障

1.实验仪器、设备、材料、场地准备充分,安排合理,管理规范,故障率低。2.毕业实习调研单位落实到位。3.文献资料满足毕业设计(论文)教学需要,查阅方便。4.有充足的专项经费。

2. 选题、任务书

和开题

2.1 选题

1.题目文字表达规范;2.较好地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本专业业务密切相关;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有现实意义。3.题目角度新颖,难度适宜,有利于进行基本工程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4.题目工作量适中。5.选题符合本学科专业的发展,与生产实践、工程实际、科学研究、实验室建设、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解决理论或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实践价值高,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比例不低于60%6.选题按学生人数1:1.2的比例公布给学生选,原则上一人一题;团队合作的选题,须明确每个学生的具体任务和要求。

2.2 任务书

1.任务书较规范,明确课题内容、具体任务、目标及进度安排,并给学生提供相关资料和信息。2.任务书下达进度符合学校要求。3.任务书经过审批。

2.3 开题

1.学生按照指导教师下达任务书的要求撰写开题报告,撰写较规范,开题报告各要素较完整、具体,包括:立题依据、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预期目标、研究方案、工作进度安排、主要参考文献等,内容合理。2.开题报告完成进度符合学校要求。3.开题报告经过审批。

3.研究

过程

3.1 教师指导

1.按计划、按时指导学生,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得到教师足够时数的指导,教师指导的内容、时间安排能够与学生各阶段任务相结合。2.教师指导学生,在教学计划毕业设计(论文)规定的时间内,应保证与学生的单独指导、见面指导至少各4次,每周至少与学生进行一次交流讨论。每一次指导(含面授、电话、网络、其他方式的指导),教师应协助学生填写《南宁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记录表》。3.认真审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开题报告。4.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或手段收集资料,开展研究工作。5.经常督促、检查写作进程和写作质量,对无故拖延进度和质量不符合要求的,及时指出并提出有效措施进行整改。6.善于启发和鼓励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7.中期检查时间、内容较为合理;教师评价较为中肯;指出的存在问题较为具体,后期指导工作意见较为详实。8.如实、客观地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作出评价,写出书面评语,评定成绩。9.对学生进行答辩方面的指导。

3.2 学生撰写

1.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认真做毕业设计(论文)。主动与指导教师联系,汇报自己的毕业设计(论文)进展情况,提出有关疑难问题,争取教师的指导和帮助。2.能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对课题所研究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见解有一定的应用性、新颖性。3.实验(调研)准确、可靠,有较强的实际动手(研究能力),成果有一定意义。4.遵守纪律和学术规范,不抄袭,不弄虚作假,论文监测相似度不超过30%5.中文摘要撰写规范,体现了论文的重要内容,字数符合要求;6.英文摘要内容与中文摘要内容吻合,用词、时态准确,语句完整,语法规范。7.设计(论文)组织结构完整,逻辑性强,论述层次清晰;内容组织合理,概念清楚,内容正确;8.研究目标明确,内容具体,具有一定的深度,有自己的创新点或对策。9.毕业设计(论文)排版、引用、标注、文献格式规范;10.文字流畅;图表制作规范;文本主体部分字数达到标准;有相当数量的参考文献,其他资料齐全。11.节约材料,爱护仪器设备,遵守安全、保密、操作规程和知识产权等有关规定。

4.答辩与成绩评定

4.1 答辩准备

1.二级学院(部)成立结构合理、专业性强、水平较高的答辩委员会,下设各专业答辩组。2.指导教师、主审评阅教师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分别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评阅和评审工作,并给出评语和成绩,指导教师和主审教师的评分合理,评语应不少于200字,评语准确、具体、全面,能客观真实反映学生水平情况;答辩委员会根据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的意见审查学生的答辩资格。3.开展答辩动员工作,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答辩辅导。4.答辩场所安排合理,布置得当,有满足答辩需要的设备条件。

4.2 答辩实施

1.答辩程序科学、规范,答辩过程严肃认真。2.答辩次序、答辩题目、答辩时间、答辩成绩公开。3.教师围绕课题关键内容及相关知识进行质询,所提问题有深度、有效果;学生回答问题简明扼要,重点突出。4.答辩小组认真、实事求是地填写各项记录,并按照评分标准给出评分以及答辩评语,评语内容较为详实。

4.3 成绩评定

1.成绩评定客观、公正,真实反映学生设计(论文)水平和答辩水平。2.答辩小组根据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规范审查、指导教师评阅、评阅人评阅及答辩情况评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成绩。3.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依据严格执行学校、或教学大纲的规定。4.成绩评定科学,能客观真实反映学生水平情况,优秀率控制在10%以内。

5.设计(论文)效果

5.1 教学效果

1.学生知识、技能运用情况良好,达到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目的。2.没有学术不端行为发生。

6.总结与归档

6.1 总结

1.各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结束后要及时进行总结。2.存在问题分析到位,改进措施明确,可操作性强。3.对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意见建议切实可行。

6.2 评优

1.应本着宁缺勿滥的原则从严进行。原则上按不超过毕业生人数10%的比例推荐评选工作。2.按指导毕业论文(设计)教师总数的5%推荐参加学校优秀指导教师的评选。3.学校组织专家按照规定和要求评选出优秀毕业论文(设计)、优秀指导教师,并将优秀毕业论文(设计)汇编成册。

6.3 材料归档

1.二级学院()按学校有关档案管理制度,整理毕业设计(文)的有关资料并归档。2.归档材料装订规范3.各表格签名和日期等信息规范完整,材料齐全,并按顺序归档。

备注

对于进行教学改革不适用本标准的,其质量标准参照改革方案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执行。

 

 

                                         南宁学院

       20171226

关闭